雪花純生走在中國古建筑的尋蹤之路上
從連續7年全國銷量領先,到雪花純生、雪花晶尊、雪花臉譜等高檔及超高檔啤酒的相繼問世,華潤雪花啤酒的目標也很清晰,要在高端啤酒市場上有所作為。用華潤雪花營銷中心總經理曾申平的話說,“雪花在快速發展成為全國銷量領先的啤酒企業過程中,也一直致力于高端啤酒的研發與推廣,每一款高端啤酒都會有其獨特的釀造工藝、中國化元素的包裝設計以及與消費者的深度互動中得到認可,從而在市場上獨樹一幟、具有較大差異化。歸根到底,優異的產品品質和文化感的品牌內涵,才是核心競爭力所在。”
正如曾申平所言,隨著國人收入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啤酒行業整體的推廣引導,高端啤酒市場近些年始終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經過20年的中國啤酒行業大發展,中國啤酒的制造水平已經有了很大提高,釀造技術日趨成熟,特別是500萬噸級以上(雪花已達到1000萬噸級)的企業,在釀造工藝、生產技術和能力上,與世界啤酒釀造為同一水平。
有市場,有能力,有使命,華潤雪花一直推動著中國高端啤酒的發展。這是一個中國品牌的使命,也是中國銷量領先品牌的責任感,而這樣的態度,在華潤雪花過去五年始終如一致力于中國古建筑的普及與傳承上足見一斑。
早在2008年,華潤雪花就攜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不斷推進“普及與傳承中國古建筑”的公益活動。時至今日,不僅編撰出版了《民居五書》、《古都五書》等古建筑系列叢書,并歷時三年拍攝了《中國古建筑》大型紀錄片,還連續五年舉辦了“雪花純生·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
今年的“雪花純生·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自1月中旬啟動以來,截至5月初,共計120萬人參與投稿,參賽作品更是高達200多萬幅,堪稱國內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攝影賽事之一。“將現代攝影生活方式與中國經典原生文化相結合,更直觀地感受中國古建筑的獨特文化魅力,這是雪花純生連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舉辦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的初衷之一。用智慧和情感展示中國古建筑、展現中國原生文化的精神、氣質和性格,并把這種中國經典原生文化普及并傳承下去,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雪花的一點努力和行動。”主辦方華潤雪花啤酒的負責人如是說。
正是源于執著和誠懇,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尊重,雪花純生“尋蹤營造學社”之路大型外拍活動于6月15日在四川李莊正式啟動。本次尋蹤之路的隊伍由清華大學建筑專家、紐約攝影學院專家、全國各區域分賽區獲獎作者代表和媒體記者共同組成。浩浩蕩蕩100余人的隊伍,帶著精良的攝影器材,也帶著對朱啟鈐、梁思成、林徽因、羅哲文等前輩大師的敬意,踏上了追尋建筑大師的尋蹤之旅。
喝雪花啤酒,拍中國古建,爽
歷時15天的尋蹤之旅,全程逾2000多公里,不僅追隨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師當年的腳步,還將當年“營造學社”因為條件所限沒能考察的古建筑納入考察范圍,如南詔文化發源地巍山古城、藏式民居建筑群香格里拉等。同時,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樓慶西、王貴祥、賈珺教授,在尋蹤期間連續給100多位古建筑攝影愛好者帶來精彩的講座。將這樣的尋蹤之旅稱為古建筑攝影饕餮之旅實不為過,這也難怪一位與“雪花純生·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結緣多年的攝影愛好者,在途中無比感慨地說:“喝雪花純生,拍中國古建,爽!”
而這樣一句豪言壯語不僅贏得滿堂彩,也喚起了所有同行者的共鳴。
來自吉林的攝影愛好者王貴金就表示,“我參加‘雪花純生·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尋蹤營造學社之路大型主題外拍活動前一直在想,中國的古建筑怎么能和西方的啤酒生產企業發生聯系,但在這十幾天的活動中,讓我感到中國古建筑不僅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也是中國文化傳承的無聲的歷史載體。眾多古建筑具有歷史的、藝術的、科學的文物價值,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古建筑與雪花啤酒似乎并無關聯,但在華潤雪花啤酒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聯手之后,情況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古建筑研究領域將會就此烙上雪花啤酒深深的印記。同時,中國古建筑文化也會融入到雪花啤酒企業文化中,雪花啤酒將不斷推出高質量的產品走向市場。”
正是有了這樣的思路,王貴金將自己此次尋蹤之旅的拍攝主題定為“穿梭的印記”。“起這個名字,是因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優秀的文明和文化,從來就不是單行道,都是和當下的人交相呼應的,中華文明更是如此。這也是我追隨‘雪花純生·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幾年下來所帶來的一點思考。”
與王貴金一樣原本只是單純喜歡攝影,在介入“雪花純生·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后變得不再“單純”的攝影愛好者還有很多,其中來自銀川的唐榮堯就是這樣一位。他在參加本次活動前,為所有同行者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建議:“希望我們的隊員在增進攝影技術的同時,再增加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識。這樣我們的作品不僅能夠在國內的攝影大賽上獲獎,也有可能在國際上獲獎。我們本次尋蹤活動會看到非常多的凝聚古人智慧的優秀古建筑。我們欣賞這些古建筑時,應該放慢腳步,停止說話,用鏡頭去發現古建筑的內涵,不要用噪雜的狀態錯失與古人的心靈交流。”
一位聽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幾位教授講座的攝影愛好者亦發出同樣的感慨:“樓慶西教授提過,一些技術水平很高的攝影作品,因為缺乏對中國古建筑的認識,而沒有表現出古建筑最精彩的部分。所以非常感謝華潤雪花創造了這樣一個提升古建筑人文知識的機會,在體味當年營造學社的探索征程上,讓我們能更好地用鏡頭展現古建筑的內涵之美。”
而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樓慶西教授眼中,“古建筑蘊含著無比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我們間接了解中國古代文化歷史的百科全書”。華潤雪花所倡導的古建筑文化普及,則是用眼睛、鏡頭、文字、影像,用一切感知方式去領悟古建筑的古老智慧和美學欣賞。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僅是一個企業的品牌價值選擇,更是一場影響深遠的企業文化建設風潮。
作為“雪花純生·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的老朋友,不少隊員紛紛響應王貴金、唐榮堯等人的建議,他們在感佩于華潤雪花花費如此大的精力組織這樣一個意義非凡的古建筑攝影活動的同時,均表示這一次外拍活動的宗旨必須是尊重歷史、保護古建、傳承文化,通過鏡頭發現古建筑之美,用心靈詮釋古建筑之韻。
真假古建那點事兒
與梁思成、林徽因等大師當年只能坐牛車、驢車穿梭奔波于田間不同,參加華潤雪花此次“尋蹤營造學社”外拍活動的100多位攝影愛好者是幸運的,他們不僅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有良好的后勤保障,還有來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和紐約攝影學院的多位教授隨行,為他們提供專業的講解和精彩的講座,尤其在如何將古建筑文化與現代攝影技術完美融合的探討上,甚至令不少上歲數的攝影愛好者茅塞頓開,思路豁然開朗。
從中國建筑文化薪火相傳的四川李莊,到精美華麗、工藝精湛的昭通龍氏家祠;從歷史悠久的大理古鎮,到代表塔樓建筑至高成就的崇圣寺三塔;從保存最為完好的麗江古城,到藏式民居建筑群極具特色的香格里拉。雪花尋蹤之路隨處可見充滿人文意境和文化內涵的畫面,而如果僅僅是記錄下這些美景,顯然有違華潤雪花舉辦這次活動的初衷。他們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國古建筑的普及與傳承,看到愈來愈多的人參與到保護中國古建筑這條漫漫長路上。正如五次擔綱“雪花純生·中國古建筑攝影大賽”專家評審的樓慶西教授所言,古建筑保護的根本在于提高國人對于古建筑價值的認識,華潤雪花對中國古建筑的“普及與傳承”活動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普及、大傳承,此次“尋蹤營造學社”不僅重走梁思成、林徽因考察之路,還要走得更遠。
全程參與指導此次外拍活動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賈珺對此亦有同感,他說:“中國建筑是有幾千年歷史的藝術,攝影則是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藝術,兩者的結合自然能夠創造出非常精彩的作品。攝影家眼中的建筑和建筑師眼中的建筑是不同的,他們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思想和視角,用鏡頭呈現出古建筑不一樣的美感,不但令人感動,更加令人震撼,這是此次活動的重大意義所在。通過這樣的形式當然能夠更好地普及與傳承中國古建筑文化。”
這一愿望既是一家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希望達成的,也是一群為中國古建筑保護奔波一生的專家學者所希望看到的。所以,在華潤雪花組織的這次外拍活動中,盡管“學員”只有100多人,但樓慶西和賈珺教授仍不遺余力,恨不得將自己對云南古建筑的心得體會傾囊相授。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樓慶西教授為大家講述了中國營造學社的發展歷程。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等建筑匠才有感于國外對于古代建筑的保護傳承,從而成立了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營造學社。營造學社致力于發現不為人知的中國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在鄉村考察時條件十分艱苦。考察木塔高度時,梁思成都是親自攀爬到塔頂進行丈量。營造學社的考察非常艱苦,但梁思成認為:“我們起步晚,而西方古建筑學者幾百年前就有了成就,所以必須堅持,一、發奮圖強,二、起點要高。”
在如此嚴謹的治學精神引導下,中國營造學社在短短的五年間測繪整理了200多組各地古建筑群,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當年的古建筑測繪圖十分精細,幾十年前的測稿仍然保留至今,是如今許多測繪稿都無法比擬的。
有了這樣的高度,參加華潤雪花此次外拍活動的攝影愛好者可以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欣賞鏡頭里的不一樣,得到的感悟自是不少。尤其賈珺教授時不時對導游錯誤講解的指正,更是讓隊員們既欣慰又無奈。欣慰的是,平日游覽確實被灌輸了不少杜撰八卦,難辨真假,但自己卻沒有被誤導;無奈的是,因為無知,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誤聽誤信。
此次雪花純生的“尋蹤營造學社”之路中,崇圣寺三塔是當年營造學社的考察重點,也是此次尋蹤的重頭戲。1938年,中國營造學社負責人、著名建筑學家劉敦楨赴云南調查古建筑。他在大理期間,先后對崇圣寺及三塔等古建筑進行了認真的調查、拍攝、測繪,寫成《云南古建筑調查記》、《云南之塔幢》。
喜愛武俠小說的朋友們,對崇圣寺三塔大概會更加感興趣,因為這里正是《天龍八部》中的天龍寺。小說講述了發生在大理國的江湖往事,當年鳩摩智來到這里欲奪取大理段氏的“六脈神劍”,小說里的跌宕情節令人陶醉,而尋蹤隊員得以親身站在三座古塔前,心靜神凝,一片肅穆虔誠。崇圣寺可以說是當時東南亞地區的“佛都”,真實歷史上的大理國共22代國王,曾有九位不愛江山不戀俗世到崇圣寺出家為僧。
據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賈珺教授講述,崇圣寺主塔為密檐式磚塔,兩座副塔是樓閣式磚塔。不過,遺憾的是,三塔正面的官方碑文介紹中竟也一字一字寫下了謬誤信息:主塔與副塔均為密檐式磚塔。
二者的區隔在于,主塔千尋塔這樣的密檐式塔,第一層很高大,而第一層以上每層的層高卻特別小,各層的塔檐緊密重疊著。而兩個副塔則是按照樓閣式塔的特征建造,用磚依照木結構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層的出檐、梁、柱、墻體與門窗,假如將各層塔割裂開便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小樓閣造型。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時候屬于“澤國多水患”,所以建塔鎮水。
而在導游介紹龍氏祠堂的建筑元素時,竟然稱采納了希臘建筑風格,這也被賈珺教授當即指出錯誤。他同時惋惜地表示,現在的導游在介紹名勝古跡時,涉及到古建筑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錯誤杜撰,“所以更需要雪花用這樣的方式去普及建筑文化知識。”沒想到此言一出,立刻引來周圍尋蹤隊員的一片掌聲。
這片由衷且熱烈的掌聲,與其說是送給為他們答疑解惑的賈珺教授,不如說是送給華潤雪花——一家肯為中國古建筑普及與傳承真正做實事的企業。
也正是為了讓更多的受眾能夠知道不一樣的古建筑知識,華潤雪花此行還專門為微博網友們準備了知識性強又不失趣味的“真假古建那些事兒”互動話題,題目便來自“尋蹤營造學社”之路上聽專家老師講解的建筑小知識。像我國古塔層數絕大多數是奇數,但作為中國塔樓建造的極上品之作,崇圣寺三塔的主塔和副塔卻分別為16層和10層,其原因至今無解。當這個疑問被放在網上后,大批網友饒有興致地做出了各種猜測,如少數民族崇拜母性等等。
正是通過這樣一個通俗易懂、輕松活潑的小互動,讓更多對古建筑感興趣的網友們能夠“神游”此次“尋蹤營造學社”活動,也讓“普及與傳承”中國古建筑深入人心。
雪花飛進南詔國,鎂光柔撫古建情
耳邊聽到的是真知灼見,鏡頭里看到的是流動著的藝術,面對此情此景,有些尋蹤隊員忍不住詩興大發。一位隊員面對洱海,望見蔥蘢翠綠的蒼山、波光瀲滟的湖面,脫口而出:“蒼山浩渺夢方境,洱海昔憾今重游。雪花飛進南詔國,鎂光柔撫古建情。”字里行間的浪漫情懷,讓人不難想象他們鏡頭之中的古建風光。
而此次的尋蹤之路,細品之下,時時可見人文與歷史的完美結合。那些或古舊或完好的古建筑,在人的映襯下,愈發光彩奪目,令人心醉。
昭通古城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其文脈源遠流長,歷史上就是人文薈萃的地方。走進趣馬門,便是熱鬧的街市。街邊商鋪林立,百姓安樂,清風將古城的愜意帶到身邊,讓你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去體味一座古城的風情。在轉角處遇見古老的街巷,明清時期的老建筑靜靜矗立在那里,訴說著古老的歷史故事。老城的百姓閑坐在路邊逗鳥下棋,一派怡然自得之態。
地處云南西部哀牢山麓的巍山古城,是南詔國的發祥地,始建于元代的古城,在明代改為磚城,如今風貌依然。高大的拱辰門氣勢雄威,城樓南面掛“魁雄六詔”,意為此處屬六詔之首;北面掛“萬里瞻天”橫匾,筆力虬勁,文氣十足,意為觀天豪情氣勢難擋。登上樓頂,舉目四望,棋盤式街道格局一覽無余。
大理古城是白族聚居區,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組合形式一般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庭院布置和細部裝飾都很精妙。尋蹤隊員在小街巷里經常碰到這樣典型的白族民居,因為私宅不能進入,只能通過其外觀的建筑構建去欣賞白族民居的一隅風采。據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賈珺教授講述,“三坊一照壁”建筑實際上類似于三合院,正房對面是照壁,上面往往有很多漂亮花紋和格言、吉祥詞句,正房與照壁間的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非常獨特。
很多云南古民居建筑的墻壁上,往往會畫上色彩鮮艷的圖案,或是弟子規之類的勤學勸誡之言,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就會通過“面壁思過”好好領悟做人的道理。這樣的民居建筑精美細致,也可能耗資不菲,但父母更看重的是,如何將淳樸善良的人格和勤學好問的上進心,一并讓子女傳承下去。
由此,讓人不禁感慨建筑與人的真正關系。我們渴望存留更多的古建筑,除了建筑本身的技術智慧和藝術價值,其實還有很多因人而產生的需要世代傳承的人文氣質。建筑是反映一個時代歷史的凝固標志,彼時彼刻,自身為人、教育子女、社會風氣等,也都無一遺漏地呈現出來。重教方能興邦,傳承亦能復蘇。
發現古建筑之美,傳承古建筑之韻,不僅要展現古建筑本身的魅力,更應融合尋常百姓家的人文氣息。這讓古樸的古建筑更加具有生命力,更能觸動人心。歸根到底,還是那些人、那些事,才是古老建筑的命脈所在,并因此生生不息地傳承。
在結束尋蹤之旅的陳述中,很多隊員提到,此次雪花尋蹤“營造學社”之路的過程,深深為梁思成、林徽因等營造學社先賢們對古建筑發現與傳承的精神所震撼,更通過實際地探訪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建筑,這樣的洗禮讓鏡頭中的古建筑更加鮮活。中國古建筑凝聚著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情感,承載著濃厚的人氣,今日尋蹤隊伍站在這些古建筑面前,這里曾是梁、林等大師駐足過的地方,在未來還將有更多的人走上這條尋蹤之路。在這里,過去、現在和未來連接在了一起。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將中國幾千年的古建筑文化加以普及與傳承,建筑并不是遙遠的存在,它就在我們身邊,見證著過去、現在、未來發生的故事。
華潤雪花組織的此次外拍活動,與其說是在尋蹤,不如說是在感悟——感懷大師的腳步、感覺古建的生命、感知一家知名企業踏上中國古建筑普及與傳承之路后的海闊天空。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