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木雕
多榫頭和卯口,或是榫卯構件獨有的結構特征。榫卯結構結實、耐用、抗拉扯,一直為劍川建筑匠人所青睞,高超的榫卯技術和用榫卯構件按實際需求,因地制宜組合而成各種精妙的大木作梁架結構,一直是劍川白族建筑的精髓。
榫卯結構建筑,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預制結構件的裝配式建筑的其中一種,通過歷代劍川工匠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結合本地木材資源狀況,木結構預制件發(fā)展成標準件。民用建筑使用相同或是相近尺寸的柱、梁、椽子,極大的提高了建筑營造效率。講究步架舉分、水法落京、起山收分。由榫卯構結而成的梁架,有拉結、穩(wěn)固、防震抗老化等等優(yōu)點,劍川民用建筑主要形態(tài)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竄角樓等。
劍川白族建筑,主要分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與民用建筑不同,公共建筑包括既包括宮廷建筑、官衙建筑、宗教建筑和會館書院祠堂等。公共建筑在外觀上表現(xiàn)為一種崇高、雄偉、輝煌、超乎凡俗的氣魄和氣勢。它通過占地面積的廣大,建筑體量的相對高大,整體空間的巨大以及合乎秩序的禮制來體現(xiàn)。因此,公共建筑通常都是在禮制和建筑技術允許的范圍內,盡量追求宏大,更大的木結構建筑,必然會使用更為巨大的原料,和更精巧復雜的結構件,在這樣的需求下,斗拱飛檐、藻井歇山、重鋪彩繪、雕梁畫棟應運而生。
劍川白族建筑營造技藝,現(xiàn)有從業(yè)者三、四千人。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古建筑修建、修復需求增加,新生從業(yè)者和傳承者嚴重不足,建筑營造師普遍老齡化,劍川白族建筑營造技藝仍需不斷保護傳承。